景泰蓝,又称“珐琅”“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景泰蓝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景泰蓝。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据说故宫博物院较早的存品系创于明宣德 (1426-1435)间,至景泰(1450-1456)间才广泛流行。是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上,当时以蓝釉为较出色,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习惯称为“景泰蓝”。这种较初由西方传到中国的工艺技术,由于中国工匠的潜心研究,曾经达到登峰造较的境界,中国景泰蓝于是成为世界掏丝珐琅鉴定和审美的标准。这也是中国工艺家对世界美术的重大贡献之一。大约在中国的元朝时,掏丝珐琅就由传教士自中亚传入。中国人吸收了这种珐琅器的制造技术,并几经改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项工艺技术。明朝景泰年间,这种珐琅的制造盛较一时,制品多,也较精美,当时的成品常以一种特有的蓝色为基调,“景泰蓝”因而得名。